首页 宁波市内容详情

宁波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是怎样的?区域格局如何?

2021-01-26 5437 admin

01、城市概况


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居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宁波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宁波历史悠久,有着上至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也有影响东南亚的阳明心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宁波因海而兴,岸线约占全省海岸线的四分之一,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宁波辖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2个县级市。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373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为8355.8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底,全市拥有户籍人口608.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为854.2万人,城镇化率为73.6%。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985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7︰48.2︰49.1。


图1 宁波市自然地理格局示意图


02、区域协同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通过全面对接上海,杭甬一体、甬义联动、甬舟同城、甬台合作,以三大城市为核心(上海、杭州、宁波),引领和共筑世界级大湾区,打造品牌化湾区开放发展模式,提升宁波城市地位,辐射带动宁波都市圈发展。


积极承接上海全球城市的高端要素导入,包括联动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全面提升航运服务能力,强化长三角的开放能级,沪甬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全球门户地位的提升;协同智造创新等生产服务功能,支持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聚焦前湾新区战略性平台建设。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连直通,加快建设沪嘉甬高速铁路,尽快启动沪甬城际铁路的研究和建设预留东海大通道。


图2 宁波市在长三角区位图

03、空间格局优化


宁波市城镇密集,城乡差距小,全域都市化的特征较为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镇间功能联系高度网络化。市域呈现出北-中-南差异化的格局,北部余慈板块城乡连绵发展,城镇体系相对扁平,城镇间呈现出高度网络化的人流联系;中部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内部紧密联系;南部宁象板块空间相对离散,呈现出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化格局。

1.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在进一步完善东部新城、镇海、北仑等东部地区的基础上,适度向南发展、向西发展,重点发展东钱湖、临空经济示范区、鄞南奉化、梅山等外围组团,并对北部地区进行战略预留。三江口核心区、东部新城核心区、南部新城等区域组成的中央活力区,作为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是城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金融、商务、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高度融合。

2. 北部余慈副城区 

北部余慈副城区包括余姚、慈溪和杭州湾新区。以前湾新区为龙头,整合产业功能平台,嵌入创新单元,以智造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建设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示范区,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样板区,引领沪杭甬大湾区智造创新升级。

3. 南部宁象副城区 

南部宁象副城区包括宁海、象山。凸显山海魅力、休闲海湾的特色优势,以生态优势吸引新经济集聚,谋划新经济发展潜力空间,重点谋划与建设南湾新区、环象山港区域,挖掘南部滨海新城、航天智慧科技城、大目湾新城等潜力空间,关注前童-岔路、象山影视城等特色节点空间,以生态优势吸引新经济集聚,鼓励多节点、网络化、多功能的组合开发模式,建设成为长三角最具魅力的宜居山海城区和新兴经济培育的热土。


图3 宁波市域理想空间结构示意图


04、资源要素规划布局


1. 生态要素 


以“三江”为城市发展主轴,围绕六塘河及其支脉水网、湖泊建设城区的蓝绿网络,引领城市功能集聚与生态魅力提升,强化公共空间供给,将优质的滨水岸线与资源留给市民,在提升城市的美誉度的同时,建设世界级滨水魅力城市。保护宁波的海洋生态蓝底,将湾区作为发展模式转换和城市动能转型的重点地区,强化三湾地区的生态管控与修复,功能上实现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跨越,空间上实现从老沿海时代走向新滨海时代的跨越。在四明山、天台山、翠屏山、太白山等山地区域建设生态涵养区,对重点生态资源进行划示和管控,严格限制城镇建设活动和对生态保护有不利影响的建设活动。推动乡村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现状特色乡镇和村庄,挖掘特色发展路径,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建设特色节点,打造最具魅力的美丽花园和精神家园。


2. 产业要素 


构建“246+X”制造产业体系,“2”为绿色石化和汽车,“4”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6”为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X”为未来预留产业,面向未来预留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做强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三大产业,做优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四大产业。提升中心城区高端商务会务集聚区能级,加强总部经济集聚,引入一批功能性总部和新经济总部。


3. 人文要素 


依托宁波独特的“青山、秀水、临海、大港”等特色资源,联动宁波都市圈的舟山市和台州市,打造舟山-奉化-天台佛教文化魅力走廊,成为诗画浙江的“山海”特色区;打造天台-四明-宁奉国家诗路文化公园,体现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旅游带。东部地区根据临海的自然特征,结合海防遗迹、海上丝绸文化、港口等特色塑造蓝色海洋魅力区;西部地区以四明山为主体,结合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构筑绿色生态景观区。


4. 交通要素 


打造“国际空港+国际海港+高铁网络”的全球链接系统,力争建设成为全球物资配置高地,面向区域人流、信息流组织的超级枢纽,全球实体联运中心、开放门户。全面提高宁波空港国际功能,建设栎社综合枢纽,实现栎社机场和宁波西站、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港口发展需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实现从港口运输到自由贸易的升级,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新高地。对接三大国家骨干流通大通道,强化七大区域复合通道建设,构建甬沪南、甬嘉苏、甬台温的沿海链接通道,接轨上海,融入东南沿海大通道;优化与建设甬舟沪、甬绍杭通道,融入长江沿线大通道;加快推动甬义金内陆链接通道的建设,融入沪昆沿线大通道,直连亚欧大陆桥。

 

宁波交通对外通道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2015
2、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2018.
3、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
4、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

文章策划:张能恭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创始单位)院长,正高级工程师,作者:朱黎明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创始单位) 技术办主任,高级工程师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大都市圈规划